香港立法局選舉,傳媒發揮的影響力有多大(或多小),香港人有目共睹。新聞自由,是民主國家的要素之一。新聞從業員應扮演什麼角色,上一代美國作家Leppmann 和哲學家 Dewey對此爭論已久。今天特區政府仍有新聞自由,這是香港人引以自豪的核心價值之一。
任何新聞也需要媒體紀錄、儲存和發放。新聞業(Journalism)十九世紀時已有稱之為Fourth Estate,現今中港台泛用「傳媒」或「媒體」一詞指一切有關新聞工作。今天新聞業類型和流派眾多,其一是體育新聞業(Sports Journalism)。六十年代因社會潮流的改變和人民愛好的傾向,體育新聞業在美國已開始萌芽。
藝人「撈過界」適得其反
美國人一向重視運動科學,而體育新聞業正好是在報道體育比賽之餘解釋科學家在某一體育項目上常用的行內語(jargon),和在不同體育專業雜誌上用文字彌補在口述言語上分析的不足,令讀者觀賞比賽時更清晰、更投入,成為一種專業中的專業,亦以推動不同體育運動為最高宗旨。就算不是體育雜誌Popular Science,也會在奧運前由科學家和體育新聞從業員合力編製一特輯The Physics of Olympic Sports,結合體育和科學。
當然,上月世界各大電視網絡直播奧運期間,對此類在不同體育領域的新聞從業員求才若渴。香港電視台找來一些藝人主持人奧運節目,備受批評,其實是漠視體育新聞專業性而濫竽充數的必然結果,或可能是一些電視台高層不敵廣告贊助商施壓,大膽企圖把娛樂新聞業(Entertainment Journalism)混合體育新聞業自創出一種瞞天過海令藝人增加曝光率的嘗試,但效果適得其反,因為今天觀衆的眼光是比以前雪亮得多,他們有更多的選擇(懂聽普通話的觀眾,紛紛轉到央視或網上央視去),要求更高,已不再容許藝人「撈過界」了。
公平一點來說,香港不是缺乏對某項運動具專業認識的評述員,而且很多位表現得非常稱職。但我們不能要求每位都能在直播鏡頭前應付自如,怎樣彌補不足、怎樣取捨是兩難的决定。這亦不是香港獨有的難題,因為不是每個運動員也能擔當評述員的。筆者認為只要把體育新聞的專業性放在最前,不要被非具體育專項的藝員「污染」,觀眾便會認同。畢竟,每項比賽運動,背後蘊藏的規例、發展和文化,不親身參於過其中是不易領略到的,這與綜合娛樂性節目的要求迥然不同。難怪下屆倫敦奥運,有人提議現場觀眾應是參於過該項運動的團體,把奥林匹克運動會交回運動員。
從體育新聞業這角度收窄下去,「 高爾夫傳媒」的範圍豈不是更窄?但事實上卻偏偏相反,因為高爾夫有着一種其他體育運動沒有的屬性:高爾夫既是體育運動,又是一個獨立的行業;而且這行業非常廣闊龐大,包羅萬有,以高爾夫掛帥的,同時可和很多傳統企業共存,例如高爾夫球場建造與經營(建造業和酒店業)、練習場建造與經營(建造業)、草坪管理(農業)、高爾夫球具和配件生產(製造業)、高爾夫賽事管理與推廣(廣告公關業)、高爾夫服裝(服裝業)、高爾夫旅遊(旅遊業)、高爾夫教育課程(教育業)、高爾夫金融服務推廣(市場業)和高爾夫明星管理(娛樂業)等等,「 高爾夫傳媒」因此比單一新聞業類型更多元化,俗一點說是「乜都有份」,像從專業媒體變回大眾媒體。
同時亦非常諷剌地,就是因為以上的多樣性,很容易令人誤會不懂高爾夫也可以成為「 高爾夫傳媒」,騎劫了「 高爾夫傳媒」的專業基礎。筆者從事高爾夫傳媒多年,樂在其中,亦時有積極參於成立了六年的高爾夫傳媒協會(HKGMA)會務,目的之一乃是推動中國高爾夫事業發展,提高整個行業的質素和水平。上周四,名譽會長朱鼎耀及眾多嘉賓應邀出席由高爾夫媒協會主辦、在東莞觀瀾湖會所舉行的高爾夫傳媒金球獎頒獎典禮,期間更委任中國高爾夫頻道李偉建和陸志雄為兩位名譽副會長,加強中港高爾夫傳媒之間溝通,更有效地發揮傳媒力量,推廣高爾夫文化。 (完)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